陳平,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研究員,兼任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專委會副理事長、中國矽酸鹽學會固廢分會理事。2007年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2014年獲得廣西科技特别貢獻獎,2019年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22年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平教授及團隊在管磨開流選粉節能及水泥綠色制成應用技術取得重大的創新,在全國23個省區及國外的300多家企業近400條生産線上應用,與已有技術相比有着突出的經濟優勢:該技術成果可以簡化生産工藝,可使粉磨電耗下降20%-30%,台時産量提高20%-30%,水泥中混合材摻量增加8%-15%,直接經濟效益超百億元。
良師益友,學生成長領路人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師對學生不僅是言傳,更是身教,隻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則,學生方能以師為鏡。“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對學生的學習嚴格要求,對學生的生活關懷備至。” 這是陳平對自己作為教師的職業要求。陳平老師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有着獨到的見解,常将自己的工作經曆、經驗融入到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見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他提倡産學研聯合的培養模式,既能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陳平培養的學生不僅擁有極高的學術水平,還擁有極強的實際工作能力,他推薦出去的學生也由于基礎紮實、動手能力強而備受用人單位的好評,許多學生已成長為建材系統骨幹。
陳平的學生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陳老師對于整個業内技術發展方向的把握令我非常佩服,往往幾句話就能為我們的工作指明方向。”有着這樣優秀的學者作為自己的老師,陳平的學生們都感到非常幸運和幸福。
不忘初心,潛心探索科技路
不忘初心,是堅守出發時的誓言。堅持一陣子易,堅守一輩子難。唯其堅守,才能造就品質,成就其事業。
“小時候,我們在農村家裡住的,都是用鵝卵石加黃土拌石灰建的房子。那時就想着長大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搞一些好的材料,幫我母親建一個很好的房子。”這一份初心,就是陳平通向成功的起點。
從16歲時,如願考入武漢理工大學,攻讀無機材料工程(水泥)專業,師從中國建材界著名的胡曙光教授開始,到2001年回鄉受聘于9728太阳集团首页擔任9728太阳集团首页綠色建材研究所所長,再到如今廣西新能源與建築節能重點實驗室、“廣西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綠色海工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廣西固廢資源化高效利用中試基地的主任。這一路他始終把國内建材領域的新技術作為他要攻堅的對象。
回到廣西,雖然條件不如之前,但學校給他的是相對寬松的科研環境讓他可以專注于自己的研究項目,也從此開啟了他科研人生的黃金時代。當時我國水泥工業的技術難題在于生料粉磨和水泥粉磨的能耗和電耗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生産水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粉塵污染和廢棄排放也給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陳平的研究項目綠色水泥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要從改變水泥的磨制流程着手。
萬事開頭難,陳平和他的科研團隊一開始就遇到了挫折,往往一個想法提出來很快又被否定掉。找不到技術的突破點,就相當于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早上我想看看那個技術指标,自己都快崩潰了,都不敢去想。”回憶起當時的堅信,陳平笑着說。雖然現在說起這些往事,他的臉上顯露的隻是淡淡的一笑,但能想象到,當時的困難和壓力,絕不是這樣輕松的。考慮到所有物料一起磨、一起出的磨制方式會造成很多的能源浪費,陳平漸漸找到了突破口:“我當時就想,能不能有一個裝置,我們把粗粉和細粉盡快地分離出來,在磨裡面分離出來呢。”就這樣,改良磨機内部結構,實現磨内粗細分離,提高管磨機的工作效率,成為了陳平科研團隊的第一個目标。
砥砺前行,知行合一攀高峰
我國水泥工業的技術難題在于生料粉磨和水泥粉磨的能耗和電耗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生産水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粉塵污染和廢棄排放也給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于是,他把研究方向轉向綠色水泥的研制,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經過和科研團隊的通力合作,曆經數年辛勤努力,終于取得了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的研發成功。并在此基礎上,陸續取得工業廢渣生産水泥的多項技術成果。
正如古詩所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項科研成果的應用,其功效的最終檢驗在于實踐。将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水泥生産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難度甚至不亞于該技術的研發。在全國數不勝數的水泥工廠中,應用的機械設備千差萬别,生産條件各不相同,地區間的差别尤其大。如何将實驗室中的優秀成果搬到轟隆的水泥廠中,好像是取經路上的火焰山,等待着考驗陳平科研團隊的聰明智慧和堅強毅力。
說起當時推廣技術的艱難,陳平感慨道:“從實驗室跨出去、應用到生産實踐,這一塊非常的重要,也很難。當時京珠高速、滬蓉高速,還有很多省的高速路我幾乎跑光了、跑完了。”為了完善技術,為了發現不足,也為了研究各地不同條件下的配套技術,陳平和他的團隊需要攻克許多頭疼棘手的工藝難題,甚至還要應對驚險的遭遇。
那時是2002年的一天,陳平帶着綠色水泥技術到了重慶,在一個民營水泥廠試驗,當天一直搞到淩晨兩三點都不成功。陳平回憶說:“我就懷疑是那裡物料溫度高了,一直都磨不好。結果他們一個管生産的廠長抱怨我們,說陳老師啊,我們老闆說,如果你這裡搞不好,他就不讓你回去,要把你扣起來啊。結果也正是運氣好,老天爺照顧,第二天下大雨,廠裡露天有一堆廢渣,大概有幾頓料被淋濕了,我說用兩個鍬,從皮帶上面加到磨裡面去,結果一加進去那些帶水分的物料之後,細度馬上下來了,産品質量就好了。”
從研究初期毫無頭緒,到研究結果初見成效,再到推廣階段的奔波勞碌、驚心動魄,陳平這麼多年一路走來,可以說為綠色水泥傾注了幾乎全部的心血。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如今,日益完善的綠色水泥技術如同一股環保的春風,吹遍了華夏大地,改變了以往水泥生産高耗低效的落後局面,不僅大大提升了企業效益,還對環境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被專家鑒定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技術适用性好,既可用于新線建設,也能對已有磨機系統進行技術改造,适用于難磨物料,為工業廢渣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在實踐中,截止2011年3月,已有華潤水泥集團、華新水泥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南方水泥、廣西魚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國23個省區的300多條生産線采用了管磨開流選粉節能及水泥綠色制成應用技術,累計生産水泥超過23660萬噸,消化使用工業廢渣超過1億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7600萬噸,節約用電20億度,産生直接經濟效益約170億元。
鑒于管磨開流選粉節能及水泥綠色制成應用技術帶來的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0年,該項目被授予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更讓人感到激動的是,在2012年2月14日這一天,陳平作為綠色水泥研究項目的代表,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們的研究項目獲得了由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廣西實現了該獎項零的突破。
取得榮譽并沒有讓陳平同志放慢繼續探索和創新的腳步,他以工業副産石膏為主要原料,生産出具有高附加值高強α半水工業副産石膏産品,變廢為寶,為國家減輕資源浪費,促進了本行業的科技進步、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經濟社會效益顯。
不忘初心,除了始終如一的堅持,還要有謀定而後動的勇氣。研究新型環保建築材料和教書育人,是陳平老師守初心踐使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風風雨雨的幾十年,他一直在自己圓夢的道路上堅定地前行,從未放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正因為有千千萬萬陳平老師這樣堅守初心,勇于擔當優秀教師,我們的國家才更有力量,民族才更有希望,前方征途才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