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逐夢“天眼”;無路可退,奇迹終成。科研的征途路上,他瞄準科技前沿,助力國家跻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立德樹人的路上,他不忘初心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好青年...
——題記
朱萬旭,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二級教授,現任廣西智慧結構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分會理事,中國鋼結構協會空間結構分會副秘書長,全國建築物鑒定與加固專業委員會委員。1997年朱萬旭從清華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廣西,近20年生産一線的科研實踐,2015年走進高校教書育人。他秉持着共産黨員的赤誠之心,在科研事業上勇攀高峰,帶領團隊開拓創新,力争國際領先水平,攻克下一個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科研難題;他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堅持以德施教,言傳身教,使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讓道德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他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先後獲評首屆以及第五屆“廣西特聘專家”、廣西優秀專家,廣西新世紀十百千第二層次人才。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廣西技術發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等殊榮,不僅見證了他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也為他在科研領域赢得了遠比金杯、銀杯更珍貴的口碑。
一、不忘初心堅守,紮根廣西建設
1997年朱萬旭從清華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廣西,近20年生産一線的科研實踐,2015年走進高校教書育人。他長期潛心從事錨固結構相關研究,預應力錨具與拉索等聯接與錨固系統是工程結構的生命線,性能和安全系數要求非常高,過去國内重要工程往往不得不花費高昂的代價購買國外産品。2008年以前,我國的每個核電站需要花3000萬左右進口法國的預應力錨具;從2000年開始,朱萬旭同志将研發高性能的聯接錨固系統當成自己的使命和擔當,帶領科研團隊潛心研發,逐步在技術水平跟上了國外同行,不僅實現了上述兩者的國産化,同時費用方面也大幅度降為800多萬和1000多萬,2008年以後,由朱萬旭同志主導研發的“核電工程用預應力錨夾具”在方家山、福清以及海南昌江等核電建設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這标志這輩國外公司長期壟斷的核電用預應力錨夾具産品的市場壁壘被成功打破,對于廣西乃至國家核電事業來說,都具有裡程碑意義。
二、勇于開拓創新,成就國之重器
朱萬旭同志在開展科研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僅僅跟随是不夠的,要敢于開拓創新,力争國際領先水平,秉持着這樣的初心,攻克下一個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科研“尖端”。“中國天眼”反射面支撐索網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網結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采用變位工作方式的索網體系,其反射面面積約30個足球場大,技術難度不言而喻,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貫穿索網的設計、制造及安裝全過程。而該工程對拉索疲勞性能的要求相當于規範規定值的2倍,國内外均沒有可供借鑒和參考的經驗或資料。索網的研制工作經曆了“失敗—認識—修改—完善”的過程。最終,朱萬旭同志帶領團隊完成了技術攻關,使“中國天眼”工程避免采用造價高達6億多元的日本碳纖維拉索,為國家節約至少4.8億元成本。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其橋梁墩台采用預制承台及墩身節段拼裝工藝,必須使用特大型的預應力高強螺紋鋼筋聯接錨固體系。朱萬旭同志帶領研發團隊曆經兩年的艱苦攻關,完成研制并成功應用,該體系在國内的運用,打破了國外大直徑預應力高強螺紋鋼筋及其錨固體系的壟斷,填補了國内大直徑預應力高強螺紋鋼筋及其錨固體系的空白。
三、立足教師本職,不忘初心育英才
朱萬旭同志高度重視本科生教育,堅信培養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從企業到高校工作以來,始終站在教育教學一線,堅持承擔本科教學任務,結合工程實踐講解授課内容,開設多門應用研究型課程,深得學生的好評。主動擔當2018年實驗班的班主任,從大一開始點撥引導學生,着力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性思維,重點帶領、指導大學生們科技創新、培養其創新能力。
朱萬旭同志一直秉持科學研究可以支撐教學水平的穩步提高,而教學活動中教學經驗的積累、與青年學子的交流又可以促進科學研究,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理念和初心,鼓勵學生開拓思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他指導的本科生、研究生組隊參加全國主要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取得了豐碩成果,榮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2項、廣西金獎3項、銀獎3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西金獎2項、銀獎1項;“創青春”啟迪控股廣西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2項,“創青春”浙大雙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1項。
四、瞄準科技前沿,助力國家跻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朱萬旭同志依托廣西區科技廳認定的自治區重點實驗室——9728太阳集团首页廣西岩土力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廣西區重點建設學科——9728太阳集团首页土木工程學科,以及特聘專家設崗單位——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公司組建了企業高校聯合的創新研發團隊,實現産學研的深度融合。創新團隊自組建以來,推進學科交叉研究,推進工程結構聯結錨固件耦合“神經系統”,引領向智能化創新升級,提高了合作企業的産品技術含量和盈利水平,特别是對于推動企業外向發展、應對國際競争意義重大。
近年來,朱萬旭同志主持研發了500MPa超高應力幅耐疲勞拉索,創新了拉索錨固單元的耐疲勞設計,使得橋梁等工程拉索系統的疲勞性能不但滿足國際标準,而且攻克了500米口徑天文望遠鏡建造的超高索疲勞關鍵技術問題,研究成果實現銷售收入1.9億元,使我國預應力錨固技術和産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為國際領先水平。同時,負責了望遠鏡支持索網施工,得到了同行肯定。2018年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專項項目“自感知預應力錨具和拉索産品及其狀态評估系統的研制和産業化”,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衡陽東洲湘江大橋等工程項目,合同總額已達2600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漸顯現。主持“大型混凝土構件拼裝連接系統的關鍵技術”的項目産品已成功應用于港珠澳大橋、城市橋梁、風力發電塔和體育場館等工程領域,取得直接經濟效益2億多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重大。
近年來,朱萬旭同志共主持和參與包括國家科技研發計劃項目在内的2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廣西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廣西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中國鋼結構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5篇、EI收錄7篇;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參與編寫著作2部,主持編寫本科教材3部。主編了交通部行業規範《擠壓錨固鋼絞線拉索》(JT/T850-2013)和參與修編了國标《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14370-2015),共同促進行業進步。
中國天眼的總工程師——南仁東老師在索網建成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路可退,奇迹終成”。南仁東老師的這句話讓激勵着朱萬旭同志在科研的征途上奮勇向前,在育人的大道上辛勤耕耘,以頑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去追求,以更驕人的成果回報社會,勇攀新的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