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下午15:00,研究生第四黨支部的各位黨員們在土建學院4教216開展了以“主動适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關于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專題學習活動。該項活動由支部書記韋文俊主持,支部黨員陳逸方同學撰寫并發表演講,帶領支部全體黨員同學學習。
陳逸方同學通過準确的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入手,來審視我國的發展。從時間上看,新常态是我國不同發展階段更替變化的結果。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工業革命發生後,我們就開始落伍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但未能順利持續下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曆程,經濟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創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迹。然而随着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面臨着經濟發展速度換擋節點。面臨着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産業産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産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産什麼都賺錢、生産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面臨着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從空間上看,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産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經濟發展新常态是這種變化的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踏步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國際市場的充分有效利用,使我國快速成長為世界貿易大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全球貿易發展進入低迷期,導緻我國出口需求增速放緩。同時,從一些世界貿易大國的實踐看,當貨物出口占世界總額的比重達到10%左右,就會出現拐點,增速要降下來。我國貨物出口占世界總額的比重,2010年超過10%,2014年達到12.3%。這意味着我國出口增速拐點已經到來,今後再要維持出口高增長、出口占國内生産總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這就要求必須把經濟增長動力更多放在創新驅動和擴大内需特别是消費需求上。
從時空兩方面綜合來看,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态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
同時,陳逸方同學還分析了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幾種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态是一個客觀狀态,是一種内在必然性,并沒有好壞之分,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其二,新常态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态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态概念,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态。其三,新常态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于新常态,新常态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内生産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此次學習活動,讓每一位黨員同學認識到了發展才能自強,發展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并且要切實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毫不動搖的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才能更主動地适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

陳逸方同學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