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

學生活動

首頁 >> 學生工作 >> 學生活動 >> 正文

【社會實踐】“存根于文化,舉拔以振興”鄉村振興促進團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

作者:韋馨宇/安邦國   編輯:安邦國   發布時間:2022-07-09 15:44   閱讀次數:[]

7月7日,學院“存根于文化,舉拔以振興”鄉村振興促進團從廣西賓陽縣前往廣西民族博物館,進一步挖掘其文化淵源、探索其傳承方法。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星空中閃耀的一顆星,文化傳承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都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團隊成員進入博物館後,首先被色彩鮮豔的巨幅壯錦織物和體形龐大但精緻細節的銅鼓吸引住了眼球,感歎這民族文化的宏偉絢麗。這些精美别緻的傳統手工藝品作為族群标志,無一不反映出各民族因生活環境、曆史傳統、風俗習慣導緻的審美意識相異。但卻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仿佛與世人們講述着中華民族不同的曆史故事。

随着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國家曆來重視文化遺産的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博物館也正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豐富的文化食糧,在博物館三樓,我們見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成功典範——霓裳羽衣,此展覽通過新的陳列方式展現新的面貌,解讀了八桂大地上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藝術。“當年菡萏初露的小家碧玉經曆十年沉澱,而今她鳳舞歸來,芳華綻放!”霓裳羽衣展區的這句話赫然在列,讓我們感受到了穿越千年的女性之美。

早在1萬多年前,聚居在廣西境内的古代先民就已經開始制造和使用陶器,後曆經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和商周春秋戰國,廣西陶瓷燒造工藝日趨成熟,産生了有别于中原的“印紋陶文化”。秦漢至唐宋,受中原陶瓷文化影響,廣西陶瓷燒造盛極一時,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影響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元明以後,廣西陶瓷燒造逐漸衰落。近年來,靖西壯族夾砂陶、羅城仫佬族煤矸陶因其獨具民族特色而備受人們關注。

今天鄉村振興促進團繼賓陽之行,繼續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追根溯源,感受淳樸民風中的潛藏的魅力與智慧。此次博物館之行使我們明白,要想民族傳統藝術的發展不停滞,就不能一味沉迷在傳統的襁褓中,應從傳統中汲取所需的營養,提取所需的内容,在現代的藝術發展中注入民族傳統元素,進而以一種新視角來傳承和發揚,使我們千年的民族文化發展壯大。

“存根于文化,舉拔以振興”,促進團的成員們,進入到博物館後,更加深刻地體驗到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希望少數民族文化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博物館民族傳統服飾

鄉村振興促進團成員正在參觀展出的手工藝品

團隊成員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