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

學生活動

首頁 >> 學生工作 >> 學生活動 >> 正文

【實踐隊·長征行】臨湘江戰役舊址,祭革命烈士英魂

作者:馬文碩/李楚楚   編輯:馬文碩.   發布時間:2019-07-17 11:12   閱讀次數:[]

“巍巍南嶺,橫亘前方,滔滔湘江,奔騰北上。英勇紅軍,揮師西向,前有強敵,後有虎狼。血肉之軀,銅壁鐵牆,全軍奮勇,強力破障。前仆後繼,勢不可當,打通血路,三軍過江。數萬将士,血灑湘江,為國捐軀,長眠山崗。”這是20141121日,朱德、周恩來、董必武等60多位紅軍将士的後代及100多位相關部門的同志來到中央紅軍經過的界首渡口祭奠在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的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所編寫的湘江祭文中節選的一部分。為了親身感受革命先輩走過的長征路,繼承和傳承先烈們不畏艱難險阻、敢于獻身的優秀精神品質716下午,9728太阳集团首页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興安尋紅色足迹,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實踐隊界首中心小學出發徒步前往位于界首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渡江指揮部舊址紅軍堂感受軍旅文化

紅軍堂(原名三官堂)位于界首鎮老街北端,分前後兩廳,中有天井,面寬約13米,井深10.3米,建築總面積約133.9平方米,據史料記載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緊臨界首渡口,距離光華銷陳戰陣地約5公裡。湘江戰投期,紅一三軍團曾先後在紅軍堂設立臨時指揮部。江戰役結束後,三官堂被炸毀,後于1936年由民間集資重建,界首鎮原有寺廟10多座,文革期間大部分寺廟都被拆毀,隻有三官堂因當地群衆為紀念紅軍,在門上寫上紅軍堂三個大字才保存下來,因此,三官堂又稱為紅軍堂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紅軍堂裡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看到旗幟每個人頓時肅然起敬,中國工農旗幟下面是通訊員使用的桌子,桌子上還放着當時使用的電報機和老式電話,這是當時條件環境下紅軍與外界溝通聯系僅有的方式。最前面的渡江浮橋就是當時工農紅軍被迫渡江時使用的交通工具,看到浮橋的那一刻腦海中立馬可以浮現出當時紅軍戰士争分奪秒急忙渡過湘江的慘烈場景,讓人不得不感歎革命先輩不顧個人安危、時刻做好為國犧牲的大義無私的愛國精神。紅軍堂裡的玻璃展櫃裡放置着當時使用過的、現仍保存良好的一些物品,包括紅軍戰士們穿過的軍服,草鞋,鏽迹斑斑的大刀等,讓人感觸頗深。左右牆上分别挂着戰士們使用過的蓑衣、笠帽、水壺等,正面的牆上挂着步槍,刺刀、手榴彈包等,其中牆的正中間是作戰形勢圖,形勢圖的前方是極具年代感的四方桌和椅子,桌子上整齊地擺放着老式電話,煤油燈,水杯和筆等。看着這些物件,仿佛真正回到了當年的那個艱難歲月,似乎親眼看到了中央紅軍長征途中那場規模最大、最關鍵,最慘烈的湘江一仗,看到了紅三軍團首長彭德懷指揮作戰與戰士們匆忙渡江的場景,也有紅軍戰士們冒雨前進的場面,全場成員無一不被紅軍戰士為祖國貢獻一切的精神力量所震驚。

穿過紅軍堂舊址就是界首渡口碼頭,它位于界首鎮老街北端的湘江兩岸,是湘桂往來的重要古渡,界首渡口河面寬100多米,水深流急,兩岸都有山林,便于隐蔽,是理想的渡口之一。當年紅軍占領渡口以後,在當地群衆的幫助下在湘江上架設浮橋,保證了首腦機關所在的軍委兩個縱隊順利過江,所以它在當時的作戰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觀完紅軍堂,團隊一行人沿着界首的古街漫步,界首古街是廣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騎樓古街之一,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在古街上,兩邊大部分都是兩層的古樸木樓,古樸靜谧,走在其中,會讓人暫時忘記了城市的喧嚣。不時會看到有的人家在門口曬着蠶繭,晾曬衣服,柱子上面長着的青苔也别有一番風味。

紅軍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全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紅軍指戰員損失近3萬人,所以說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規模最大、最關鍵,最慘烈的一仗。紅軍堂的參觀中深入地了解了紅軍長征時艱苦的環境,也真切地感受了渡江慘烈的場景,被革命烈士偉大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讓廣大青年在這安靜和平的年代居安思危,思考如何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拼搏。

 

實踐隊員在紅軍團合影

實踐隊抵達界首渡江碼頭

界首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