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是實踐團來到灌陽縣月嶺村的第二天,在第一天場地調研踩點後,為了進一步了解月嶺地區的旅遊産業政策和曆史,實踐團開展更為豐富且細緻的工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踐團決定分頭行動,指導老師金樾和張宇博帶領部分隊員前往月嶺村村委辦公室同村委唐書記進行交流和調研。其他隊員在李欣原老師的帶領下,對月嶺村六處較大的院落進行測繪,收集相關古建築數據。
在與唐書記的訪談中,實踐團對灌陽縣月嶺村的了解更為深入。月嶺村沒有完全掌握該村古建築群的旅遊經營權,在與唐書記的交流中了解到,該村古建築群曾被某旅遊公司承包,并簽署了相關合同,至今還未過期,該公司經營手段比較單一,效益不佳,也未曾對古建築進行修繕,唐書記還在與該公司磋商,打算以最小的代價收回經營權,由此才可以切實地保護古建築。當問及村内小學的在讀情況時,唐書記告訴實踐團,村内的小學總共在讀人數為20人左右,老師有3名,大部分孩子伴随父母外地工作地點就讀。月嶺村目前主要的産業以農産品為主,萬畝的桃園以及多個養豬場是該村的主要經濟支柱。
訪談結束後,唐書記得知實踐團對月嶺六個村落的位置還不夠熟悉,便帶領實踐團進入村落熟悉環境,并為實踐團解說六個村落的位置和曆史,在行進期間一位老人的表現讓團隊印象深刻,老人看到實踐團為他們的家園謀出路、想辦法,十分地激動,他向實踐團簡述了很多古村落的曆史和傳說,當老人看到如今月嶺村古建築的現狀時,非常地擔憂,希望實踐團盡快找出拯這些古建築的辦法。
同一時間,在李欣原老師的帶領下,另一部分實踐團把整片古村落劃分成A,B,C三個部分,并對A區塊測繪工作,包括道路寬度和每一處建築的現狀和破毀程度等相關的場地現狀。隊員帶上村落航拍地圖,測距儀和風速儀在給每棟建築做好相關标記,在細節上注意花紋形式和建築結構組成,有條理地進行标注,同時包括新舊建築的分布情況和道路排水設施的路網分布,并在地圖上标記測量所得到的數據,為後期精品路線的規劃提供原始數據參照和支持。烈日炎炎,實踐團員一如既往地記錄場地收集到的數據并拍下照片,做好照片序号與地圖對照的工作。

指導老師金樾、張宇博與唐書記進行訪談。

實踐團成員在認真的對古建築進行測繪工作

實踐團成員對當地村民進行調研

由于無人居住而逐漸損壞的月嶺村古建築

81歲的老人在與實踐團員交談

實踐團進行道路測量
